什么是息肉
胃息肉是长在胃里的隆起物,起源于胃黏膜层,向胃腔内生长,突起于胃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组织。胃息肉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,一般在胃镜检查中发现。
胃息肉较常见,在无症状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%,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%~3%。一般生长较为缓慢,大小不一,小的1~2毫米,大的2~3厘米,可单个亦可多发,最多可有上百枚。
息肉如何分类?
增生性息肉(包括炎性息肉)
增生性息肉为最常见的息肉,约占胃息肉的75%~90%,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,并非真正的肿瘤。
腺瘤性息肉
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,约占胃息肉的10%~25%。多发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肠化生的胃粘膜上皮。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。
一般体积较大,又分为: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,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,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。内镜直视下活检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其性质。
错构瘤息肉
错构瘤系正常身体组织异常聚积引起的瘤样增生,类似于肿瘤的一种畸形发育肿物。既往认为错构瘤不会癌变,近来也有少数癌变的报道,通过:错过瘤——腺瘤——腺癌的途径癌变。
胃息肉有何症状?
较小的胃息肉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。
较大的息肉,尤其是胃息肉表面发生炎症时,则有胃炎样症状,上腹部疼痛、饱胀、恶心、嗳气、食欲不振、胃灼热、腹泻等。息肉有糜烂、溃疡或癌变时可发生出血,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,呕血少见。
当息肉发生在胃入口(贲门部)时有吞咽阻挡感,甚至吞咽困难。发生在胃出口(幽门管)时,尤其带蒂息肉,容易堵塞胃出口,并发幽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,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。
胃镜是诊断胃息肉的“金标准”,且可活检做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胃息肉的性质,是否是良恶性,并可行胃镜下治疗。
息肉要不要治疗?
胃息肉不是胃癌,但是胃息肉有恶变可能,是胃癌的癌前疾病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。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,定期随访,及时处理。
几毫米小的息肉,特别是多发性增生性息肉,可以暂不治疗,但需要定期复查胃镜,观察息肉有无增大和恶变,一般需要每年检查一次胃镜;较大的息肉可择期进行切除;对已发生出血、疑有或已有癌变的胃息肉应及时切除。
胃息肉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效药物能治疗。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、小的增生性息肉,可先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,部分胃息肉可缩小或完全消退。
胃镜下微创切除是胃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。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,损伤小,费用低,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就可以痊愈。少数多发性息肉可能一次性不能全部切除,需要分次治疗。需要提醒的是,胃息肉摘除后的病例,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以防复发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以食管、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(微创)诊断与治疗为特色,国内领先、国际知名。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国家重点临床专科、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。由消化一、二、三科、消化内镜中心(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)和消化实验室组成,共有医生75人、科研人员10人、科研辅助人员10人、护士71人。
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(前门南、天坛西);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。
推荐阅读:青海都市网